近年来,关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争议日渐增多。一些历史评论者开始对这位千古名相提出质疑,甚至有人试图为刘禅的投降行为开脱,声称是因为诸葛亮长期把持军政大权,导致刘禅无法施展才能。这些观点认为间群策略间群策略,刘禅投降实则是为蜀汉百姓着想,避免更多战乱。更有甚者间群策略,将蜀汉后期国力衰微归咎于诸葛亮频繁北伐,认为正是这些军事行动掏空了蜀国根基,导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迅速走向衰亡。在这些言论中,甚至出现了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声音,声称蜀汉并非实力不济,而是缺乏真正英明的领导者。
然而,诸葛亮真的只是《三国演义》艺术加工出来的神话人物吗?纵观历史长河,诸葛亮不仅是历代读书人心中的楷模,更是帝王将相眼中理想的辅佐之臣。让我们回溯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:当刘备还在四处漂泊、居无定所之时,诸葛亮不过是在南阳躬耕的隐士。正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这位智者,著名的《隆中对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,更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蓝图。 在曹操大军压境、刘备危在旦夕之际,是诸葛亮只身赴东吴,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结盟。虽然借东风的传奇故事确属小说杜撰,但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的历史事实不容置疑,这场战役实实在在地改写了三国格局。战后,诸葛亮运筹帷幄,安排关羽镇守荆州要地,派遣张飞入蜀作战,自己则坐镇成都为刘备谋划未来。当曹丕篡汉称帝时,又是诸葛亮审时度势,力劝刘备称帝以延续汉室正统。 可叹的是,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几乎败光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全部家底。历史记载清楚地表明,他并非没有劝阻刘备,但这位刚愎的君主执意伐吴,更令人费解的是竟不带诸葛亮随军。当刘备兵败身死,留给诸葛亮的不仅是一个烂摊子,还有那个处处掣肘的李严。 接过托孤重任的诸葛亮夙夜忧勤,先是亲征南中平定叛乱,继而殚精竭虑筹备北伐。要知道,当他率军出征时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。本可在成都安享晚年,却偏要亲冒矢石,翻越秦岭天险,为的不过是兑现对先主的承诺,延续汉室江山。 质疑者常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却无法解释他率领的老弱之师为何能屡次让曹魏损兵折将。批评他专权擅政,却忽视了他事必躬亲、执法严明的治国态度。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,既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,又要应对朝堂明枪暗箭,其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。 诸葛亮临终前的人事安排被后世严格执行,这恰恰证明了其识人之明。反观刘禅,若真具慧眼,又怎会重用奸宦黄皓?更令人动容的是,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,死后仅以简朴的墓穴长眠定军山,陪葬品不过寻常,家产仅余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,道尽了这位千古贤相壮志未酬的遗憾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但这绝非否定诸葛亮的理由。仰望苍天,我们不禁要问:为何对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忠臣如此苛刻? 发布于:天津市红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