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,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庆典上宣布盘盘赢,将启动有印度版“铁穹”之称的“妙见神轮任务”,打造本土导弹防御系统。
这一举措使印度成为继美、以、俄等国之后,又一个投身“战略防御”建设的大国,折射出全球地缘博弈加剧背景下,主要大国军备竞争趋向白热化。
“妙见神轮”剑指何方?
“妙见神轮任务”是印度自主研发的一套国家级防空与导弹防御系统,核心理念借鉴了以色列“铁穹”系统,但更强调本土化研发。
该系统计划于2035年前覆盖印度全境战略要地,旨在为国家核心区域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。
彰显军事强国雄心。
“妙见神轮”在印度神话中是大神黑天的武器,能自动追踪敌人且百发百中,象征精准与无敌。以此命名,体现了印度国内上下对该系统赋予的极高期望。
印度一直怀有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雄心,通过自主研发导弹防御系统,印度希望能够借此大幅提升国防自主能力、减少对外依赖,更试图以此展现军事科技实力,并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。
同时,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,印军六架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,严重挫伤了印度作为南亚军事强国的自尊心。
近日,巴基斯坦军方又宣布成立“火箭部队”,进一步加强导弹作战能力,这无疑加剧了印度的安全焦虑。
在此背景下,印度加速推出“妙见神轮”计划,力图构建多层次、攻防一体的导弹防御系统,增强对巴基斯坦威慑。
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骨感。
尽管印度为2035年设定的安全愿景雄心勃勃盘盘赢,但“妙见神轮”却面临三重难以逾越的障碍。
技术存在较大差距。建成一套多层综合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,必须拥有全面覆盖的预警与跟踪传感器网络、强大的指挥控制中枢,以及可靠的陆基和海基先进拦截导弹等装备,这都是目前印度所不具备的。因此,要在数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,几乎是“天方夜谭”。
资金缺口明显。印度当前的国防预算存在结构性问题,大量对外军购欠款导致自研经费严重不足,且以往同类大型国产武器项目(如“阿琼”坦克)普遍严重超支,财政负担极为沉重。
同时,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,卢比大幅贬值,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困境。
实际效果堪忧。以色列“铁穹”系统的成功,得益于其国土面积不大,能够有效为全境提供反导保护。但印度国土辽阔,潜在对手如进行大规模远程精确打击,拦截效果恐怕并不理想,远非所谓的“无敌盾牌”。
显而易见,对印度来说“妙见神轮”计划目前研发条件尚不成熟。该项目能否真正兑现承诺,有效提升战略防御能力,前景并不乐观。
“穹顶竞赛”愈演愈烈。
放眼全球,当前印度并非唯一致力于建设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,世界各主要大国早已前赴后继,围绕打造立体化反导系统,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。
美国:“金穹”打造天基防御网。
今年1月,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,启动“金穹”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计划,5月提出将斥资1750亿美元实现该系统“全面运转”。
“金穹”计划旨在确立美国的全域反导优势,依托天基激光武器和动能拦截器实现助推段拦截,以应对高超音速武器带来的挑战,实现美国反导系统在全球的绝对优势地位。
以色列:“铁穹”专注于近程防护。
“铁穹”是一款近程拦截系统盘盘赢,主要用于拦截火箭弹、迫击炮弹、无人机和短程导弹等目标,在巴以、以伊冲突中表现出较高的拦截效率。
但受系统原有设计限制,“铁穹”无法有效拦截高超音速武器及远程弹道导弹,其拦截距离与覆盖范围也较为有限,因此更适用于以色列这类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。
俄罗斯:“攻防一体”实施破击反制。
为应对北约东扩带来的威胁,俄罗斯持续加强导弹防御体系建设。目前,俄罗斯防空反导体系主要由三大系统构成:S-400“凯旋”防空导弹系统、S-500“普罗米修斯”防空反导系统以及A-235“努多尔” 战略反导系统。
俄军更加强调攻防兼备:在构建防御体系的同时,也注重保持强大的战略反击能力,以此形成对潜在对手的有效威慑。
欧洲:各显神通强化安全。
德国致力于联合多国共同打造导弹防御系统,其主导的“欧洲天空之盾倡议”取得实质性进展,目前已有13个成员国参与。
法国联合比利时、西班牙共同推进“西北风”近程防空系统的本土化研制与部署,同时明确拒绝引进美国“爱国者”系统。
东欧国家更多寻求外部保障。波兰斥资45亿美元采购“爱国者-3”系统,罗马尼亚则部署了以色列的“箭-3”反导系统。
大国为何纷纷护“穹”?
世界大国纷纷加强导弹防御体系建设,既是源于地缘局势动荡的现实安全威胁,也是谋求长远优势的战略布局。
地缘局势催化。
近年来,全球大规模军事冲突频发,严峻的安全形势使各主要国家重点加强反导能力。
俄乌战场上,交战双方高强度的战术导弹对抗,直接催生了俄军“铠甲-S1M”与德国援乌的“IRIS-T”系统在实战中的快速改进。
印巴冲突中,巴基斯坦射程达1500公里的“巴布尔-3”巡航导弹,也明显加剧了印度的安全焦虑。
这种“军事战略攻防”的不断升级,正是典型的“安全困境”,加剧了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军备竞赛。
国内政治需要。
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是提高国内政治声望、转移内政矛盾的有效手段,也是当权者拉拢军工集团,巩固权力基础的重要途径。
特朗普借“金穹计划”践行其“让美国再次安全”的承诺,精准迎合了“MAGA”核心支持群体的期待。
莫迪选择在独立日高调宣布“妙见神轮”计划,巧妙地将“印度制造”与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相结合,转移国内对经济困局的批评压力。
德国前总理朔尔茨顺势大力推动“欧洲天空之盾倡议”,为本土军工企业争取订单,为执政联盟争取支持。
虽然印度高调上马“妙见神轮”,但防御技术每前进一步,进攻手段也会随之迭代升级。过分执着于自身绝对安全,容易使国家陷入“盾强则矛锐,矛锐则盾更坚”的安全困境。
毕竟,当世界被一个个“金穹”“铁穹”割裂成相互猜忌的孤岛时,很难超越“矛”与“盾”的对抗逻辑,找到各国持久和平的最终答案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红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